醫療設備定位的應用場景大揭秘
發布日期:2025-02-17 瀏覽次數:120次
1、手術室中的“導航儀”
在手術室這個爭分奪秒、關乎生死的關鍵場所,每一秒都至關重要,每一個操作都不容有失,醫療設備定位技術就如同為醫生配備了一臺精準的“導航儀”,為手術的成功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。以骨科手術為例,骨折復位、關節置換等手術對于骨骼位置的精準定位要求極高。傳統手術方式下,醫生主要依賴X光透視等手段來確定手術部位,但這種方式不僅存在輻射風險,而且定位精度有限,難以滿足復雜手術的需求。如今,隨著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定位技術的應用,這一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。
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,就成功運用骨科手術機器人為一位右側跟骨骨折的患者進行了手術。手術團隊首先將形如“天線”的示蹤器安裝在患者的手術部位,與移動式C型X射線診斷設備配合,利用3D圖像規劃模擬在患者身上置釘的畫面。通過獨有算法計算出最佳的釘點及釘道,同時,機器人的機械臂精準運動到規劃位置。隨后,主刀醫生借助機器人的導向套筒,通過機器人前期規劃的路徑和位置,為患者的骨折處經皮膚精準置入空心螺釘。整個手術過程中,置釘一次成功,術中出血不到5毫升,手術切口僅0.5厘米,位置精準,植入的誤差不超過1毫米。與傳統手術相比,不僅避免了大切口,省去了繁瑣的反復射線定位步驟,還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,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。患者術后恢復也更快,2天就已出院,目前正在逐步康復中。
2、病房與重癥監護室的“守護者”
在病房和重癥監護室(ICU),醫療設備定位技術同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,堪稱患者生命健康的“守護者”。在這些區域,患者的病情往往較為嚴重或不穩定,需要實時監測生命體征,及時發現異常并進行處理。
心電監護儀是病房和ICU中常用的設備之一,它能夠對患者的心電圖、心率、呼吸、血壓、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。通過藍牙、RFID等定位技術,心電監護儀可以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到醫護人員的終端設備上,方便醫護人員隨時查看患者的病情變化。一旦患者的生命體征超出正常范圍,監護儀就會立即發出聲光報警,提醒醫護人員及時采取措施。例如,當患者的心率突然加快或減慢、血壓急劇下降、血氧飽和度降低等情況發生時,報警系統會迅速響應,使醫護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救治,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寶貴時間。
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新生兒科,醫護人員自主研發的“智慧病房設備管理系統”,將無線通信、傳感器、藍牙定位等多種技術綜合應用于醫療管理體系中。護士手持手機,通過定位標簽就能快速找到患兒所用的監護儀、無創呼吸支持(呼吸機)、輸液泵等設備。在設備使用過程中,護士打開手機內的系統程序,通過掃碼即可查看設備使用情況,同時調節設備模式。設備的狀態、消毒情況、當前位置等詳細信息會實時更新在醫護人員的電腦PC端,實現了對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和實時監控,大大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對患兒的救治能力。
3、醫院后勤管理的“得力助手”
對于醫院的后勤管理部門來說,醫療設備定位系統是一位“得力助手”,它為醫院的高效運營提供了有力支持。醫院里的醫療設備種類繁多、數量龐大,分布在各個科室和區域。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,設備的調配和管理往往依賴人工記錄和查找,效率低下,容易出現設備閑置或找不到的情況。
而有了醫療設備定位系統,醫院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管理平臺實時了解每一臺設備的位置、使用狀態等信息。當某個科室需要調配設備時,管理人員只需在系統中輸入設備名稱或編號,就能迅速定位設備所在位置,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配。這不僅大大縮短了設備調配的時間,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,還避免了因設備調配不及時而影響醫療服務的情況發生。
在設備盤點方面,定位系統也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。以往醫院進行設備盤點,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,而且容易出現漏盤、錯盤等情況。現在,借助定位系統,管理人員只需通過系統一鍵操作,就能快速獲取設備的數量、位置等信息,實現精準盤點。某大型綜合醫院引入RFID醫療設備追蹤打印解決方案后,在一次全院范圍的設備盤點工作中,以往需要數天才能完成的任務,此次僅用了幾個小時就精準完成,且數據準確率大幅提升。同時,通過對設備使用軌跡和閑置情況的分析,醫院能夠合理安排設備的維護保養計劃,延長設備使用壽命,降低設備管理成本。